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苑文化 > 文学园地
曹操,白脸乎?黑脸乎?

分享到:
作者:顾伟  发布时间:2011-03-17 10:46:33 打印 字号: | |

闲谈三国之五

    曾经对京剧的脸谱很感兴趣,认为五彩缤纷真的挺好看、挺有意思,后来才知道这脸谱其实蕴藏了许多“深意”在里面。红脸的关公、黑脸的包拯、白脸的曹操,意义却大不一样,红脸可能表示是红脸汉子,讲义气、重感情,黑脸也许意思是办案刚正不阿、不畏权贵,白脸就说明奸诈、阴险、歹毒……

    《三国演义》中把曹操描写的心狠手辣、多疑、奸诈、嫉妒心强,他杀吕伯奢、杀孔融、杀杨修、杀董承伏完,又杀皇后皇子,悍然不顾,并且明目张胆地说:“宁可我负天下人,不可天下人负我”,心之黑、手之毒,真是达到极点了!由于《三国演义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,其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,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,因此中国的老百姓无不以为曹操就是这样的坏蛋,京剧做为中国影响较大的戏种,也在不遗余力地塑造着曹操的“白脸”形象,从此,一提起曹操,是人人摇头、个个痛恨。

     其实《三国演义》只是演义,有好多故事是传说,甚至是该书作者艺术化地编撰出来的,虚构的成分很大,而且作者罗贯中内心也有“褒刘贬曹”的意识,这也影响了他对曹操的客观看法,真正的曹操不是这样的! 那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

     曹操(155——220),东汉末年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本姓夏侯,字孟德,小名阿瞒,沛国谯郡(今安徽亳县)人,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,长子。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,故改姓曹。亦因这种关系,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。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。曹操身长七尺,细眼长须。自幼放荡不羁,但很有才华,又足智多谋,善于随机应变。当年,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,叫许劭,评论曹操为:“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”。 这就是历史上的真实曹操!看来民间对于曹操的评价与正史之间差别真的太大了。

     汉朝末年,西凉刺史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,后废帝另立陈留王,杀太后、唐妃,毒死少帝,自此每夜入宫,奸淫宫女,夜宿龙床。 董卓生性残暴,欺君害民,杀人无数,搞的是民怨沸腾。曹操也曾手持利刃,想刺杀董卓,虽因意外未能成功,但其过人的胆略和豪气也不得不让人钦佩! 曹操逃至陈留,集结义兵,初平元年,与各路英雄西讨董卓,后董卓被吕布所杀。 其后,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。先后平定关东、关中一带。而刘备亦曾是其部下。 官渡之战中,曹操以少胜多,大败袁绍,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。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,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。建安十三年,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。刘琮决定出降。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。建安十三年十二月,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。周瑜用计火烧曹操战船,曹军大败。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。赤壁兵败可以说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。

    建安二十一年,曹操进位为魏王。建安二十五年,曹操病逝,享年六十六岁。

     从曹操多年征战的经历来看,他精通兵法,谙熟谋略,不愧为出名的军事家。

     曹操“外定武功,内兴文学”,他又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。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,广泛地搜罗文士,造成了“彬彬之盛”的建安文学局面;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。 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,由于创造性较大,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。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。 曹操的散文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,却自有鲜明的个性。 曹操是一代文章之风的开创者,这说明他亦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家。

    曹操年轻时就从当时激烈的政治冲突中,认识到宦官集团的最终末路,一改少年时任侠放荡的行为,有意识地做到洁身自好,并主动向士大夫集团靠拢。曹操在东汉政治崩溃后,消灭割据势力,重新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,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。 曹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政治家,诚为事实。

     那这样看来,阿瞒不是背了几千年的黑锅、受了几千年的委屈吗? 其实“人死如灯灭”,白脸、黑脸对于曹操这个早已消失的生存个体而言,已毫无意义,但由此可见,以讹传讹会歪曲事实、篡改历史,京剧脸谱上的黑、白、红不是单纯的颜色之区别,它含有老百姓对于人或事的根深蒂固的看法与评价,曹操的白脸已不只是他本人的标签,而是象征着人们心目中对于狡诈、阴险之人的憎恶,但阿瞒却不幸成为了“替罪羊”,罗贯中在天之灵如知此情,应对曹操说一声“对不起”啦……

责任编辑:顾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