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官故事多,有苦也有乐。讲一段故事,谈一点感悟。相信以上刘光同志的故事一定会勾起同行们的几多感慨。
其实,在座的每一位法官背后,都有自己的一本酸甜苦辣的故事集。欣慰的是,我们已经有了今天道德讲堂这个平台,以后大家可以经常聚聚,慢慢讲诉。
我参加工作30多年,军队转业做法官,常常为法律水平不高,思想修养不够而纠结和自责。不过,使命在身,良心所使,履行职责,不敢怠慢。
至于感悟,自认为从事审判工作以来,每天都在重复着法律的践行,同时也每天也经历着良心的发现。确实,当处理完一个纠纷,作出一个法律决定,当事人握手言欢,或服判息诉时,很难准确地定义你对当事人诠释的是法律,还是道德。本课给我3分钟时间,考虑再三,讲三句话,算三点感悟吧!
一、从法官德性塑造的角度,有一本书不可不读,这本书就是《道德经》。这本书是中华民族的第一部哲学著作,博大精深。这本书里有执政理念,也有百姓诉求;有一般人的原则,也有做领导者的艺术;有定纷止争的韬略,也有团结友爱的评注。 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”“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” 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“上善若水”等名言警句均出自于此。不少中外学者对这本书做过深入研究,鲁迅说过,不读《道德经》,便不知道中国文化,不知做人的真谛。美国学者蒲兰克坦言:当人类隔阂泯灭,四海成为一家之时,《道德经》将成为一本家传户诵的书。所以,要研读《道德经》,重立中国人,重敬中国尊,重固中国心,成就中国梦。这是大中华道德的根基,文明的源泉。
二、从法官德识修养的角度,有一种包容不能不修,即立足当下,博采众长,内外兼修。清代政治家曾国藩言:德,即道德、操守,识,即眼光、见解。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,如同文化、宗教一样,它的包容性往往超越国界和制度,为人类通融。关注这点,是要做到,我们不仅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承接古今,我们还要站在现代文明的制高点上接轨东西。不然的话,我们不会有改革开放,甚至不会有这西服、领带;不然的话,外国也不会有孔子学院,也不会有人研究《道德经》。道德效能的大小,以我们德识的高低为基础;道德力量的传播,以我们首先拥有道德力量为前提。因此,我们需要学习、借鉴、包容,包括古今中外文明,以丰富自己的德识;我们不应固步自封,夜郎自大;我们应当海纳百川,博采众长。如果说有多大的本事办多大的事的话,我们可以通过修养,增长德识,使自己的本事大一些,更大一些,以便把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一些,更好一些。
三、从不辱使命的角度,有一个目标,需要我们永远去追求,即,以不断提高法律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为永远追求的目标。为了法律的担当,我们要熟知法律,准确地阐释并践行之;为了社会的担当,我们还要经常重温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等老祖宗的教诲;为了两者的最佳结合,我们需要研修,需要总结,需要反思,需要整合,需要提升。人类社会在发展、进步,故此,正如不需要担心历史车轮会在那一刻停止,所以我们这个目标追求才成为永恒。我们不可以在享受现代文明的时候,而缺失了道德和信仰,甚至数典忘祖,我们更不能只关注法律而忽视了道德的力量。最后,衷心祝愿我们这个道德讲堂,成为畅谈工作感受的沙龙,成为弘扬法院文化的基地,成为传承礼仪忠孝的殿堂。愿公平正义得以人人分享,愿文明道德之光普照永驻!谢谢!(2013.4.23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