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县委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,以前我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虽有耳闻,但听着领导对我县扶贫工作的指示和要求,声声入耳,字字入心,想到自己的亲人和同事们不辞辛劳的战斗在扶贫的一线,这才使我感同身受。虽未能并肩作战,但这时我的思想已经与他们站在了一起,明白了此项工作的任重而道远。
国家的12条脱贫路径加45项措施对贫困人群的帮扶可谓相当全面,通过民生兜底、医疗保健、残疾扶持、产业增收脱贫等政策,每项都极具针对性、精准性,足以可见政府对扶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,目前已经卓有成效地使相当一部分人成功走出贫困窘境。
但同在国家政策阳光沐浴之下,为何还有一些未能脱贫的人群?在我看来,贫困分为两种,物质贫困和物质、精神的双重贫困,前者是暂时的,是有可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而改善的,而后两种是很难改变的,更可以说是悲哀的。
有一些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理想,是一些生活的意外和变故,残疾、病痛等问题致使他们的生活暂时的陷入困境,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自然也不会被生活放弃,他们缺少的是一个突破口,而在扶贫政策有效的带动力之下,再通过自身的努力,所有的事情都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变,甚至于超出我们的想象。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身残志坚的例子,他们以不向现实低头屈服的姿态,向世人展示了自己不完美的完美,证实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更多的贫困户是想彻底改变的,他们认识自己的现状,尽其所能的努力着,他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。他们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后代接受好的教育、不想让下一代重蹈他们的覆辙。这种贫困是有自尊的贫困,他们不想单单依靠别人的施舍,帮助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和关心,让他们学会一项生存技能,并通过自己的拼博争取到更好的生活。
正所谓人穷志不短,人的物质可以贫困,但是万万不能失去斗志和信心,别人的帮助是暂时的,自身改变才是长久之计。有一部分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贫困,宿命于自己的贫困,他们并非没能力改变,而是懒惰的封建思想和长久的生活习惯导致了不愿改变、不敢改变,这种人群以老年人居多.对于这种贫困,我们要做的是除了尽可能的让他们多享受国家的扶贫优惠政策,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温暖,更要从他们的思想工作入手,彻底改变他们等、靠、要的陈旧观念,鼓励和引导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,多喂牛、羊,多种果树,再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、带动他们,使他们更愿意为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而改变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争取,这种改变不仅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改变,更是对生活方式、生活理念和生活信仰的改变,这样带来的将是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,也将是他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。
国家、政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,打赢这场扶贫战,需要从集体到个人的共同努力,需要每一位包户人和每一位被扶贫人的共同努力,就让贫困止步于我们这一代,让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实现于我们这一代。